城街的原點:停在城市的AM/PM12:00_林熺俊個展
關於展覽/About Exhibition
俗諺云「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始於晨」,在在提醒著我們,時間步伐的轉動與它之於生命歷練的重要性。本年度在一年之計的開春首檔,特別邀請目前擔任文化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藝術才情與創作實力具佳的藝術家林熺俊老師,攜以個人時間步伐為核心命題的精彩創作「城街的原點:停在城市的AM/PM12:00_林熺俊個展」蒞臨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展期自2022年2月25日至3月30日,並訂於2022年2月25日,在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舉辦開幕式活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畢業,擁有雙專業能力的藝術家林熺俊老師,實力、才情具備,熱誠於專業領域公眾服務,曾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環境與發展審議委員、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改制前)高雄縣觀光交通局局長、高雄市城市光廊設計人、高雄市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高雄市藝術聯盟會長及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創作作品廣受各界好評,曾於高雄國際藝術博覽會、廈門當代藝術兩岸交流展、廣州藝術博覽會、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北藝術博覽會及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遠雄THE ONE GALLERY、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台南大新美術館及中國深圳iADC國際藝展中心...等國內外重要展演空間中展出,展出經歷豐厚。
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生命特質,一直影響著藝術家林熺俊老師的生活軌跡與成長經驗,導引著他分別走入美術與室內設計兩項專業領域中,特質與領域的結合匯結他的生命特色,更發展出他獨特的創作風格。本次在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展出作品,彙整林熺俊各不同時期的代表風格,如:以藝術介入城鄉改造與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多重經歷後,重拾畫筆的自我檢視展出的「時間的三種步伐」系列,延續幾何線形的畫面,呈現城市建築的空間交錯演繹,藉由理性冷靜的幾何,來表現感性的心靈的風景的「象形之外」系列,直到最近幾年來的作品,從幾何形式的空間結構探討,漸漸轉變成尋求內心的風景,從城市建築形式、入徑而行到「尋徑/嚮山水」系列。
透過展覽不僅可以看到藝術家各時期的脈絡發展,更可看受到藝術家各時期的心靈轉變。誠摯地邀請藝文界同好,在春暖花開的初春,一同蒞臨正修科大學藝術中心,欣賞林熺俊的城市人文風景。

展覽地點 | 正修科技大學行政大樓11樓藝術中心 |
---|---|
交流茶會 | 2022年2月25日(五),上午10時30分 若有異動將依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
開放時間 | 2022年2月25日至2022年03月30日 (週一至週五開館,逢例假日休館) 週一:11:30am~5:00pm 週二~週五:9:00am~5:00pm |
關於作者/About Artist
林熺俊Lin Hsi-chun
學歷 | |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 |
現任 | |
專職藝術創作 | |
文化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 |
臺南市榮仁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 |
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 |
臺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 |
高雄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 |
曾任 |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環境與發展審議委員 | |
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 |
高雄市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 |
高雄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 |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 | |
高雄市藝術聯盟會長 | |
高雄市駁二發起人之一 | |
高雄市城市光廊設計人 | |
高雄縣觀光交通局局長 | |
高苑科大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 |
個展/ 聯展 |
|
2021 | 《五月潮 marée de mai 2021聯展》— 黃步青80藝術空間 |
2020 | 《時間的三種步伐》—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
2020 | 《台北藝術博覽會》— 日帝藝術 |
2020 | 《藝企相挺》— 高雄展覽館 新創生活展 |
2020 | 《藝起春風 六人聯展》— 遠雄THE ONE GALLERY |
2019 | ART KAOHSIUNG高雄藝術博覽會 — 白色記憶空間 |
2019 | 捉‧影~國際當代素描展—國立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 |
2019 | 台北藝術博覽會 |
2019 | 八仙、九怪、十全創作聯展—台南大新美術館 |
2019 | Formosa台灣抽象六人展—西德柏林大使館展覽廳 |
2019 | 入徑而行-林熺俊個展—台南東門美術館 |
2019 | 入徑、超然 ,林熺俊陳建大明雙個展—台北日帝藝術空間 |
2019 | 藝界繁星—中國深圳iADC國際藝展中心 |
2019 | 台南藝術博覽會 |
2018 | 廣州藝術博覽會 |
2018 | 視象/當代 郭博州 ,林熺俊繪畫雙個展—2013藝術空間 |
2018 | 創作動能八人展—中國廣州大新美術館 |
2018 | 現代畫學會30年聯展—大東文化中心 |
2017 | 詩性空間的穿越個展—新思惟人文空間 |
2017 | 後形黑色流變八人展—高苑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
2017 | 北京中央美院藝術介入空間的美學實踐策略研討會 |
2017 | 台灣南投美術館聯展 |
2017 | 台灣高雄氣爆案公共藝術邀請比件 |
2016 | 廈門當代藝術兩岸交流展 |
2016 | 廈門澳頭國際藝術小鎮規劃研討會 |
2016 | 高雄國際藝術博覽會 |
2016 | 刺眼群聯展---新思惟人文空間 |
2015 | 台灣城市光廊藝術介入空間或都市景觀類獎 (獲都市景觀獎) |
2014 | 高雄高雄市公車總站藝術介入空間改造 |
2012 | 高雄城市光廊設計主持人 |
2009 | 交通部民航局公共藝術首獎 |
2008 | 首善中庭景觀及供中花園案獲高雄園冶獎 |
2004 | 高雄縣鳳凌廣場規劃設計 |
2004 | 著作文建會公共藝術系列叢書(街頭美學) |
2003 | 高雄市城市光計畫 城市光廊第二期設計與計畫主持(獲2003年都市景觀類園冶獎) |
2002 | 高雄市城市光計畫 城市光廊第一期設計與計畫主持(獲2002年都市景觀類園冶獎) |
2002 | 林熺俊/視形的轉化個展 新濱碼頭 |
2000 |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 |
2000 | 浮石系列個展 新濱碼頭 |
1998 | 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都市設計委員、公共藝術委員 |
1998 | 藝術家手稿記事聯展 宅九藝術中心 |
1998 | 南方藝象大展 |
1997 | 高雄藝術聯盟會長 |
1997 | 新濱碼頭四人展 阿普畫廊 |
1997 | 南台灣美術大展 積禪50藝術空間 |
1996 | 高雄藝術聯盟會員年度展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美軒 |
1995 | 鐵器時代展 炎黃藝術中心 |
1994 | 籌辦南方藝術雜誌藝術,任南方藝術雜誌藝術總監 |

創作自述
關於「停在城市 AMPM12:00」 自述
林熺俊
每在畫布前隨著揮筆起落,姿勢或立或蹲,甚至屈膝,因此讓我學到凡事皆應謙卑,體會到人生必然地起伏,從中感受到淡泊與知足的人生觀,也讓我學到真正的富裕是懂得分享。
典型雙魚座善變的性格,讓我感性多於理性,但多年同時跨域在空間設計與社會參與的多重經驗再回頭創作時,發現作品常不自覺出現線條、幾何結構也兼有自由恣意的渾灑,於是感性與理性兼容之間的作品也形成了我繪畫風格。畫面會從多重時空與心中想像交錯,形成自設的結構與秩序,隱約中與我內心對於自然山水崇尚的様態,和空間結構經驗相互融合形塑無限可能。
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游移,兩種看似不同風格的形式之中,都不離開我對於空間光影與內心的探索。我從早期自由恣意揮灑的抽象到近年沈靜理性的線形幾何,創作的脈絡都是在空間結構的多重視角與光影氛圍的探索,將那獨特的空間幾何經驗,藉由線形、塊體和色彩達到一種感性與理性兼容的畫面,希望形成獨特的結構與秩序,給人以多重時空交錯匯聚的抽象空間感;在看似混亂交錯的色線,實則相互層疊、交相呼應;也盼將感性的敘事故事、生命的記憶、生活圖像、山水的崇尚等,透過這些讓觀者能以更直觀的方式去觀照生命並探尋與建構新的秩序。
上一次個展「時間的三種步伐」是我多年來以藝術介入城鄉改造與參與社會公共題的多重經歷後,重拾畫筆的自我檢視。最近的聯展「象形之外」展出的作品延續幾何線形的畫面,呈現城市建築的空間交錯演繹,藉由理性冷靜的幾何,來表現感性的心靈的風景。此次「城街的原點 停在城市的AMPM1200」展覽則彙集了我近幾年來的作品,從幾何形式的空間結構探討,漸漸轉變成尋求內心的風景,從城市建築形式、入徑而行到尋徑/嚮山水的脈絡發展,看到我心靈的轉變。
創作的路還很長,我一直在探索新的可能,所有的階段也都是未來回顧的脈絡,希望所有朋友從能作品中看到我的分享,不管是空間或是時間,最重要的是我的心靈。
專文/Literature
城街的原點:停在城市的AM/PM12:00_林熺俊個展
文 陸銘澤
你前行的時候,頭總是往後回顧嗎?
你所見到的,總是在你的背後嗎?
你的旅行總是發生在過去嗎?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走在城市街道交叉口上,您會依著導航前行?或是憑著目的地向左或向右走,還是就佇立在路上,等著感覺向前或向後走?
林熺俊是位理性和感性集注一身的藝術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在創作之路的交叉口上憑著感覺走向了室內設計和城市規劃師的道路,這仍是一條他的創作路,這些曾參與的一切是他現今創作的深入田野而不是遠離;曾參與過的室內、城市及街道規畫,在歷經階段性歲月並沈澱後,透過畫筆呈現過往所參與的種種。如果說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透過他在30年代赴巴西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歷程,將之結集出版了畢生重要著作《憂鬱的熱帶》,林熺俊可以說是用了大半身的歷練,成就了他現今所有的作品。
起點、中點和終點
從不同的角色轉變林熺俊終究還是回到了透過作品來呈現所思所想的「原點」,在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主角人物墨瑞‧史瓦茲因漸凍人症日日邁向死亡,當作者問他如果有24小時健康的時段會想做什麼?他只希望能再回到以往吃個早餐、游個泳和找朋友用餐及去散步的時光,而不是想飛到義大利或是和總統共進午餐等偉大的事。
人好像到了一個階段總是希望回到最初的起點,所以起點也像是終點,很巧妙地,我們也常在人生中點時,也就像是人生的交叉點時,會回看一下人生的起點,再決定要向那兒走去邁向終點。這就像是紀錄時間的時鐘刻度,當它在12定點時,也許是AM,也或許是PM,如果沒有周邊環境的判別,你無從知道那個12點是AM還是PM?只有白天或是黑夜可以告訴你。當指針走到12點,我們是回到了起點?亦或是一天24小時之間的中點? 或是來到了終點?
藝術家的複相
當藝術家投入創作後,所有的產出總是有藝術家的主觀呈現,這些主觀呈現其實是來自於生活所經歷的種種,不管是視覺還是感官上的。一般來說好的藝術家即使呈現出是客觀上眾人皆知的景物,卻仍予人強烈藝術家思緒和意想,讓看作品也仿如看到了藝術家的心思。這種呈現我稱之為「複相」,作品中所表述的景物,有著「藉物看人」和「從畫看人」兩個面向,或是兩個面向交錯複視。若是「藉物看人」,我們會從作品為何景來發想,再去判斷藝術家投入了什麼心思在裡面;「從畫看人」是不從作品描述的景物出發,只單單透過畫作整體構成的呈現來感受藝術家所思所想;如果是交錯複視,我們更能知道藝術家心中所繪物件在他心中所處的位置和心境,有些類似視覺人類學者傑.魯比(Joy Ruby)的「反身性」,他對此定義:「反身性意味著創作者有意識地向觀眾揭示其暗含的意識型態假定,透過這些假定讓創作者得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和尋找答案,更藉此呈現他的發現。1」觀看林熺俊作品仿如是他「物思心」或「心思物」間的來回辯證,所謂的物只是他欲揭示的假定、問題和發現的載體,也因此物可以是虛象甚至為抽象。
林熺俊辭去所有職務專注創作後,便自我設定一年進行一次個展,這次2022年展覽特別將他2017年至2022年間的作品做一次回看及呈現,他不馬上選擇下一步往那走,只在遊蹤城市、體驗生活,並在城市和他心靈間來回侵擾、沈澱下,站在交叉口上等著感覺選擇步伐的方向;他的步伐也許終將向前走著,卻把過去城市的田野參與附著其身,透過他看似抽象卻時有具象顯影的畫作,讓城市及街道和他心中的詩性交互複現。
城街的複相
城市因應著都市計畫發展而來,而街道是因應著人的流動而考量,要說城市中最具有人的符碼要算是那仿如線狀交錯的街道,也因為有了街道,人們得以從中流動。如果一座城市是軀體,街道就像是血脈,帶動了城市的生命。
城街的一切不是空乏的建築空間,而是有依附在此,來自於參與其中人們的記憶。一個城街有靈性在於身處這座城市人們的共同記憶,「記憶」可以說是時間的貯存容器,現在的時間或許只持續了短短一剎那,透過人們對此種種書寫和詮釋,藉此讓記憶增生才能延續好幾百年。這些記憶的增生必須透過顯現方能傳續,藝術家的心境可以說是最佳的顯現;美國心理學家沙克特(Daniel Schacter)說「記憶構成跨越時間的橋樑」,林熺俊透過步伐傳達了生活在這城市的種種記憶,每個步伐像是傳播了來自每個人的記憶種子,這些種子是城市生命的細胞,不斷地增生、傳續,他的作品成為了時間橋樑的一部份。
如果說藝術家在創作時必須經過長期觀察甚至如同人類學家長期田野調查才能完整詮釋作品想傳達的意涵,藝術科班出生的林熺俊參與了不少街道改造及復生運動,用藝術之眼看穿了許多城市血脈,是為我們留住及傳達記憶「城市搭橋者」的不二人選,透過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滿滿的故事和生命,有時具象有時抽象,最重要的是他對城市有底,讓我們更能透過他的作品隨著他的心境行走。
林熺俊帶我們回到城市原點
觀看林熺俊的作品,城市和村落的書寫,街廓的樣貌是他記憶的神經線,是富有記憶血液流動的筋脈。他的色塊和線條及構成,仿如他記憶伺服器轉譯後透過畫筆為他所觀看的人生所做的註解,為我們所觀看的一切有了永久的留存。
一直以來藝術家其實是最好的人類學家,他們觀察細膩,藉由圖像和意境轉述所有觀察,高更之於大溪地是最鮮明的例子,他也像是李維史陀的人類學者。《憂鬱的熱帶》雖然不是學術著作,卻建立了李維史陀的歷史地位,此書曾被他認為是浪費生命的非學術書寫;他曾說旅行家和探險家都是騙子,因為他們召喚的是因全球化而不存在的景象和販賣無新意的內容;他透過這本「遊記」提出人類學家觀察必須抽離自身,但仍不免藉由自我剖析來轉譯所觀看對象的作為;這本回憶錄雖未對觀察對象有更深一層的體察,卻也是透過參與,讓少見族群經由他的轉述而一窺樣貌。
從李維史陀我們仿如看到了林熺俊從台師大畢業後所參與的一切,讓他更能成為書寫城市的藝術家,他的每一下筆都不是城市的虛想而是帶有曾參與其間的觸感及心思,從《入逕而行》、《尋逕》、《時間的三種步伐》到《山丘 水色 時間 移動》等系列,再再是他對居住空間、街道、村落和城市的探查和詮釋,視角從立視、俯視至鳥瞰,或是從鳥瞰、俯視到立視,我們隨著林熺俊的視角從起點、中點再到終點,甚而從終點、中點再回到起點;吊詭地是它們都在同一個點,或許該點就稱之為「原點」,林熺俊的作品為我們在城市找到原點,就像是圓規中心點,為我們據此劃個圈來圓滿城市所帶來的一切。
線上作品展/Online Painting
推廣教育活動/Activity
城市的詩性-從李維史陀發現林熺俊
主講:陸銘澤/策展人
與談人:曾梓峰/國立高雄大學建築系教授
時間:2022.3.9(三),10:00~12:00
地點:正修科技大學行政大樓12樓國際會議廳

藝文處藝訊電子報每兩週定期推介藝術家與作品賞析

2022年2月25日至2022年3月30日(週一至週五開館,逢例假日休館)
週一:11:30am~5:00pm
週二~週五:9:00am~5:00pm
校內其他課程或校外參訪團體需要團體導覽服務,請先來電預約。
聯絡人林小姐07-7358800轉6302
